12月7日,中荷奶业发展中心2017科技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公众微信号和《看奶业》记者对Roland W. Melse博士就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访问。
人物简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畜牧研究所研究员。目前Melse主要从事畜禽养殖环境控制领域研究。
问:近年来,我国规模化牧场发展速度很快,养殖集约化产生的环保问题也随之出现。那么荷兰在这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Melse:现在荷兰的农场大部分是小型家庭式农场,每个牧场成乳牛80-90头,并配备40-50公顷的土地,一小部分用作搭建牛舍和奶厅,大部分用于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这一部分牧草用地另外的主要功能是消纳牧场产生的粪肥,由于规模比较小,所以这些家庭式农场的粪肥可以自行处理,循环利用。在荷兰,第一,标准严格。根据环境要求,政府规定每公顷载畜量,多了会有一系列惩罚的措施,违法成本比较高。第二,监管严格。如果荷兰一个家庭牧场粪污废弃物超过了自身消化的能力,剩余的可能就需要联系专业公司运输到其他接收方,并支付给运输方一定的费用,然后运输方也要付给接收方比如种植农户一定粪便接收费。当然整个流程都有法律约束和政府监管,如出现违规运输、违规接收或者违规排放,政府相关部门都能监管到位。
问: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奶业养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结合中国现状,根据您的了解和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你觉得有哪些适合中国的模式和做法?
Melse:根据中国现状,结合养殖场规模,根据附近可消纳粪肥的土地面积和交通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提出三种国内参考可行的方案:
一是直接收集粪浆进行还田,或经过简易的固液分离后再进行固体部分和液体部分的还田,消纳农田离牧场距离可在100-200km范围内,所以这种方式需要一定大面积成片的土地、运输喷灌设备、有利的交通运输地形以及集中种植区域等要求,主要适用于华北、东北地区。
二是当消纳农田面积有限,采用生物硝化/反硝化的脱氮处理。这种处理方式高能耗,过程会产生一小部分的温室气体,最终氮含量减少,但磷含量不变,所以处理后固液仍需要一定量的土地消纳,这种技术已经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标准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应用,在国内推荐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使用该方案。
三是通过反渗透法等高科技处理方法产生可排放或者可灌溉的清洁水,全部养分集中在处理后的浓缩液和固定部分。这种浓缩液体积会比原体要少的多,这种方式对管理、运营和资金投入的要求比较高,不一定适合现阶段的国情,但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即在无法就近还田的情况下,考虑最大限度的减少畜禽粪便的体积以降低处理和运输压力。福建、广东、四川地区比较适用。
这些方案均可适用于国内大部分地区,但是经过成本核算后,做出了如上的推荐。
问:在奶业环境方面,目前荷兰有哪些政策法规?
Melse:大概是两种,一种是防止大气污染排放,粪污会排放氨气,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和其他成分结合起来变成颗粒,是PM10和PM2.5很重要的来源,这也是需要重点考虑和控制的。为了控制气体的排放,政府规定在粪污储存过程中必须要覆盖起来,不能暴露在空气表面,这是强制性的。以前粪污使用是像喷水车一样洒出来的,现在必须是扎到地里,深耕。另一种是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政策。这种政策最终反映在控制施用量上,一亩地施用多少牛粪可以被植物吸收,这也是政府规定的,过量就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